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日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办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逐步加强成都市工程建筑项目生成阶段建设条件集成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自2025年4月1日起,对全市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工程建筑项目生成阶段建设条件集成管理环节来优化,简化流程、缩短时限,助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通知》针对项目生成阶段建设条件集成环节中存在的堵点、难点,提出“优化流程、强化职责、规范管理、提质增效”的根本原则,将审查事项分为主线和辅线两类。
“主线家主审部门和N家协审部门并联审查,涉及住建、文广旅、水务、国安等多部门职责,涵盖公共配套、文物保护、人防建设、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辅线事项包括净地审查、地下文物勘探、土壤污染调查等7项专项审查,需线下补充调查后上传审查结果。”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在办理时限上,主线个工作日,产业园区内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及重点项目进一步缩短至5个工作日。辅线事项视项目情况确定是不是开展。
记者了解到,所有主线事项受理与结果发放均通过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市建审平台)完成,实现“一网通办”。协审部门依据项目类型动态推送,审查意见通过平台实时流转。辅线事项需线下完成调查后,由主管部门上传审查结果至平台,确保全流程可追溯。
对于审查结果,若主线事项全数通过,综合窗口直接发放《项目生成告知书》,即完成项目生成;若并联审查部门无否决意见,但是需开展补充调查评估的项目,无需在主线流程回退,无需重复申请审查,立即进入辅线流程补充开展审查,审查完成后项目即可生成入库。
“此次流程的优化是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落实‘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项目生成效率,降低企业时间成本。”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通过压缩时限、明确规则、强化协同,进一步解决企业“多头跑、重复审”的难题,为产业园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通知》进一步厘清各部门职责: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办负责平台维护及窗口协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筹政策优化、13家主审部门按职能出具审查意见并监督落实、各区(市)县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负责属地问题处置。此外,各部门需建立审查台账,市级部门对下级单位做指导监督,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据了解,《通知》配套发布9项附件,包括办理流程图、申请表、审查意见表等,便于企业“按图索骥”。政策试行期2年,实施期间将依照国家新规动态调整,持续完善管理机制。 这一改革举措的实施,标志着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迈入标准化、高效化新阶段,将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推动城市建设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升涛 责任编辑 刘春春 编辑 黄一可 图据 新华社 审核 李影